送别沈公
2018-07-05 09:58:06
  • 0
  • 0
  • 11
  • 0

中国第一代公共关系专家、教育家,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沈志屏先生于7月1日17.30时在上海驾鹤仙去,享年81岁。

沈公千古!

沈公在中国金轮集团CIS策划论证


沈公,是中国策划、CIS、整合营销、公关界对沈志屏先生的尊称。

沈公在中国第一代公关、策划、CIS专家中是少有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家之一,对公关、策划、CIS传播、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沈公永远都是那么儒雅、大度、宽容。宁波富达理念“富达––——迎向朝阳的拼搏”是沈公永久的丰碑!

仍记得儒雅、达观沈公伤心掉泪的一幕:

他给我讲起文革时期背起装着创作好小说文稿流浪,最后回到上海,为躲避政治风暴,自己亲手把书稿打成纸浆倒进马桶。讲到这,沈公已泪流满面,我也是个泪人。

天堂,不再有痛苦只有快乐。

沈公,一路走好!

沈公驾鹤西去的消息,最早是从张云兄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。

张云对沈公的评价:

玉树临风,清朗飘逸,无烟酒嗜好,唯倒立示荣。出口即是宏篇,滔滔不绝,从不看旁人脸色,绝无时间观念,陶醉于创想之中。君子述而不作,过目不忘,浮想翩迁,自得其乐。此身应是风流人,天上翻飞更从容。西去的消息,是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云的微信上看到的。

张云兄是中国第一代策划、CIS、公共关系专家、大腕,华东师范大学教授,硕导。

张云兄的微信朋友圈立即跟进了许多评论。

沈公(前左三)参加浙江玉立集团策划。

沈公(前左五)参加宁波富达电器集团策划。

沈公(后排右五)参加中国金轮集团策划。

余明阳CIS专家团,被业界认为是中国策划、CIS、整合营销、公关策划、品牌、名牌……的黄埔军校,是策划、CIS两个行业、学科的原创者,目前,全国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。其成员,都已是业界中流砥柱。

笔者、沈公、李道平(安徽出版集团编审、《公共关系》编委、投资集团董事长)在策划间隙。

沈公外型酷似《廊桥遗梦》男一号。

中国第一代CIS、策划专家、大腕,韩美林先生高足蒋永生给沈公白描的画像。

长期坚持每天倒立、步行上楼的沈公,完全有条件成为百岁老人的。沈公的突然仙去,令业界震惊、惋惜。

中国第一代策划、CIS、公共关系专家、大腕陈先红教授(华中科技大学教授、博导、前传播学院副院长),被公关界誉为“公关教母”。她的微博朋友圈写到:

在微信上惊闻沈公仙逝噩耗,不胜悲痛。

沈志屏教授作为中国第一代著名公关学者,一直是我深深敬佩和爱戴的公关前辈,他睿智、博学,儒雅,高贵,而且玉树临风,充满情趣,脸上永远挂着一抺迷人的微笑,亦不记得第一次见他是在何时了,但是他对我的指点和教诲却犹言在耳,他的音容笑貌,亦历历在目……他对我说的话,我给他唱过的歌,都深深的印在脑海中,永生难忘。他今年81岁因病去世,我猜想,他的人生目标一定是100岁,他走得一定不甘心,但是一定很安然,因为他常常教导我说:没什么大不了的,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!死亡不过是在另一个世界里重生罢了。此刻,沈公一定在天堂里笑看人间呢……

沈公千古!永垂不朽!

沈公、陈先红(中)

中国第一代策划、CIS大腕,河北大学教授韩进军博士微信朋友圈写到:

沈公走了,真的走了!前天上午9点,我正要开始给孩子们上课,沈公的秘书悟觉师兄微信里告诉我:”沈公往生了”,我竟然没有反应过来。昨夜未眠,回忆起1996年初夏在西湖畔与沈公相识以来二十多年的点点滴滴,似乎仍在眼前。沈公是个清高的人,粗鄙俗陋始终被他所不齿;沈公是个清雅的人,常用巴尔扎克、莎士比亚的言语佐证他的观点;沈公是个清白的人,绝对不肯与他眼里的恶同流。与沈公最后一次对话是在今年的3月14日,他看到我晒出的”一山归心”,给了如下评论:”我原以为你待的地方只是——柴门虚掩一村舍,三根柱子撑独樑,风烛摇曳孤灯下,裹衾蜷缩读闲书!没想到却是——华堂高举财神家,旖丽重门多气派,不是鸿儒羞与伍,武夷生花好自在!”我答复说:”只闻黄犬吠,不知庙堂喧。相约去何处,一心已归山。””羞与为伍”这四个字似乎是我对沈公言语的最深刻记忆,也是他人格最恰当的表述。和沈公聊天总是会很愉快,只是,突然他走了,去了那个将来我们都要去的地方,若干年后,不知道还能不能在那里遇到这个高尚的老头?!

中国第一代策划、CIS大腕,北京玺桥传媒总裁罗立微信:

今日一早,惊闻沈志屏恩师于昨晚在上海驾鹤仙去的噩耗,我简直不敢相信,因为不久前我们还在朋友圈互动过的,也太突然了吧!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沈老师出生于1938年5月25日,才刚过80岁啊。不知怎的,沈老师的仙逝让我想起歌德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中的维特之死,或许是因为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谈到维特的缘故吧。当时,我就觉得,沈老师的睿智及其骨子里的那份高贵,还有他对人和自然的多愁善感,像极了我心目中的“老年维特”。不过,少年维特很快就被人间的烦恼打败了,自杀了;“老年维特”从未屈服于烦恼,直到他累了。但他俩最后都以死亡的方式结束了人间的烦恼。我相信,他俩(包括绿蒂)一定会在天堂相遇的。自从我1994年在三亚结识沈老师以来,24年来,我们一直保持很好的师生关系,去年8月24日是咱俩的最后一次见面,今年4月份我还给老师寄过咱山石一茗的“头桶红茶”呢。可如今,恩师已乘黄鹤去,只留茶香在人间。为此,学生远在帝都默哀3分钟!

罗立(后中)与沈公。

蒋永生给沈公的另外一幅画像。

笔者以为,永生兄这幅作品更传神、更逼真。因为,直接传达的是沈公笑看人生,豁达快乐的天性。

沈公,永远快乐。

沈公,一路走好!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